2025年暑期,兰州大学“北疆遗韵承风团”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开展以“非遗载道共融美,民族团结北疆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场馆调研、论坛互动、传承人访谈等多元方式,细致探寻乌兰察布市非遗的传承现状,在非遗承载的文化记忆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民族交融共生的精神内核。
图 1实地实践合影
在文化空间里感知非遗多元魅力。
实践伊始,兰州大学“北疆遗韵承风团”先后走进内蒙古博物院、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集宁区文化馆等场所。团队从草原文明脉络切入,逐步聚焦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再近距离观察非遗活态传承场景,初步建立起对乌兰察布历史文化与非遗传承的整体认知框架。
图 2内蒙古博物院非遗展厅
同期,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办,团队顺势参会。展会现场,内蒙古各盟市非遗文创集中亮相,队员们不仅了解到不同盟市非遗发展的差异化特色,还捕捉到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新方向。
图 3文博会现场团队成员体验景泰蓝技艺
图 4文博会现场团队成员体验景泰蓝技艺
图 5乌兰察布市布贴画传承人王慧琴及其作品
实地走访让团队完成从宏观到局部、从全域到本地的认知递进,为后续开展深度调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图 6团队成员于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合影
在交流互动中挖掘非遗交融基因。
团队以论坛交流与匠人访谈为抓手,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民族交融内涵。在乌兰察布市非遗作品暨民族制品技艺论坛现场,队员们围绕“非遗资源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议题,与行业专家开展深入对话,结合前期调研观察,就探寻“非遗活化”的新思路的方向,与专家交换意见,为后续实践收集思路。
图 7团队成员参加乌兰察布市非遗作品暨民族制品技艺论坛
随后,团队先后专访蒙古族唐卡传承人布仁扎特尔、蒙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张小鹏、化德泥塑传承人刘汝鹏、扎染艺术传承人王丽婷等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中,布仁扎特尔详解唐卡图案里的民族融合符号,张小鹏展示如何将草原奔马、蒙古包等元素融入传统内画技艺等技艺融合细节……
图 8专访蒙古族唐卡传承人布仁札特尔
图 9专访蒙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张小鹏
图 10专访化德泥塑传承人刘汝鹏
图 11专访扎染艺术传承人王丽婷
在躬身实践中兴非遗固团结。实践团队调研发现,乌兰察布非遗不仅是传统技艺与艺术的具象载体,更记录着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程。基于这一认知,团队在实践后期展开多维行动,除运用各类平台广泛传播调研成果、非遗故事及传承人风采外,还结合前期走访梳理的资源,设计出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探遗——传承人访学——非遗技艺体验”文化旅游路线,为推动非遗资源转化、拓宽民族团结宣传渠道,搭建起新的实践路径。
非遗为脉,联结民族情;实践为笔,书写新担当。兰州大学“北疆遗韵承风团”的北疆之行,既是踏寻非遗根脉的文化之旅,更是浸润民族团结精神的洗礼之旅。未来,兰大学子将继续努力讲好北疆非遗故事,传颂民族团结佳话,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在青春实践中愈发坚定!
实践团队名称:兰州大学“北疆遗韵承风团”
指导教师:李利芳
文稿作者:付蕾洁、艾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