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探秘煤都新势能,青春实践赋新能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探索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与能源结构转型路径,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深蓝探储团”于7月15日至17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废弃矿井资源化利用与能源结构转型,实地调研潘一矿旧址重力储能项目、顾桥矿南区智能矿山建设及潘一矿沉陷区水面光伏工程,以青年视角解码“黑色煤都”向“绿色能源基地”转型的创新实践,挖掘其蕴含的深远社会与环境价值。

潘一矿旧址寻新机 重力储能探“井下宝藏”

7月15日,团队首站抵达已关闭的潘一矿旧址。由于矿井已封闭无法进入,冠科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唐总在矿区外围向团队详细介绍了这座废弃矿井的“二次生命”规划。作为全国首创的废弃矿井电力储能示范项目备选地,潘一矿的优势在唐总的讲解中逐渐清晰:地质条件稳定,瓦斯已完成抽采,水处理系统完善,通过巷道断面与容量设计,有望实现200兆瓦时的重力储能容量。站在沉寂的矿井旧址前,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废弃”并非终点,而是资源循环的起点。而且,此类项目不仅能有效盘活闲置地下空间资源,项目落地后还将为矿区关闭后的产业接续和人员转岗提供新路径,为资源枯竭区域注入转型新动能。

顾桥南区访智能 科技赋能矿山“新肌理”

7月16日,团队来到顾桥矿南区,在生产技术科科长郑磊的带领下沿矿区周边走访,初步了解矿区布局与生产概况后,团队转入会议室,通过郑科长的系统讲解深入认识现代矿山的智能化转型。自动化掘进机、智能巡检机器人广泛应用,调度中心实时监控环境安全参数,部分设备实现远程操控……“人海战术”已成历史。郑科长强调,智能化转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大幅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通过减少井下高危区域作业人员,显著降低安全风险;同时,精准高效的运行也意味着资源消耗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顾桥矿的实践生动诠释:能源转型非颠覆传统,而是依托科技赋能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的迭代升级,为传统矿业锻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肌理”。

沉陷水面架光伏 沉疴之地变“阳光银行”

7月17日,团队前往潘一矿采煤沉陷区,实地考察水面光伏项目。指导教师刘钦节结合现场指出,这片曾因采煤塌陷形成的广阔水域,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利用的典范。项目巧妙利用水面冷却效应提升发电效率,年发电量高达约1.4亿度。尤为关键的是,其环境效益显著: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2万吨,为区域降碳减排做出直接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其与潘一矿重力储能项目构成的协同图景——光伏出力波动时,井下“重力电池”可灵活调节,构建稳定可靠的“新能源+储能”微网系统。成员们从中看到了能源循环利用的巧思,更领悟到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这正是破解能源难题的关键路径之一。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堂行走在能源转型前沿的“思政课”。队员们不仅见证了废弃矿井的“重生”构想、传统矿山的智能蜕变,更深刻理解了“绿色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产业升级每一个环节的实践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在助力能源结构转型的征程中,践行青年担当,贡献青春力量。(作者:王梓衡 汪文静)